.....智慧小品.....




2005-05-20

困難之路才是捷徑

困難之路才是捷徑 文/吳其哲
早期德國面臨勞動人口不足的窘境,當局便決定用最簡便的方式--引進土耳其等東歐外勞,瞬間解決了眼前的困難。但日後這些外勞的後裔卻為德國社會帶來了更棘手、更久遠的文化融合問題。同一時期,日本也一樣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但日本放棄引進外勞這條容易走的路,選擇了困難的路--發展自動化、研發機器人、機器手。
其實上天是公平的,唯有行過崎嶇不平的道路,方能造就過人的體力。經過近百年的努力,日本製造業的水準逐漸超越德國,儼然成為全球的製造業霸主。
如今,日本社會依舊秩序井然,毋須為外勞問題付出代價。過去,日本人也曾經為了貪圖一時方便,選擇了容易走的路:在日本的高度成長期,為了要快速解決道路不足,交通壅塞的問題,在主要都市內到處興建造價經濟的高架道路;這些醜陋的水泥道路,從此宛如都市叢林中的「庫斯拉」怪獸,肆虐著原本美麗的都市。影響還不只是這樣︰來往的車輛帶來不斷的噪音,當局只好在道路兩邊增設吸音牆,但問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每年仍在繼續增設工程,公路的維修費用也成為固定的開支,高架道路所經之地逐漸成為社會的負擔。

經過這次教訓,日本人改為在東京的地底興建地下鐵,既不妨礙地面交通,也不破壞景觀。總之,他們選擇了「困難的路」。風光明媚的溫哥華西岸地區,多年來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塞車問題。平常一分鐘內就可以通過的獅門大橋,在每天早晚兩次的交通巔峰時間,要花費一、二十分鐘,甚至更久。如此嚴重塞車的情形,若在其他國度,早就增設或拓寬橋樑,但是溫哥華居民選擇困難的路,寧可塞車也不肯拓增橋樑。因為他們知道,景觀一旦破壞,就永遠無法恢復。筆者日前曾到京都作為期十八天的櫻花攝影之旅。旅程中,也親身經歷了在擁擠得不能再擁擠的京都街道上動彈不得的塞車之苦。這座美麗的古都,不願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賺更多的錢,而在美麗寬敞的「鴨川」兩岸,興建高架道路。因為京都人深知「愛護地球一分,地球將回報十分」的冥冥法則。
現在台北的新店溪,也面臨了同樣的抉擇。政府將要在美麗的溪畔興建起環河高架道路,據稱是為了要便利交通,但居民團體的交通顧問報告顯示,該段道路並無迫切之需要。何況解決台灣交通真正的對策,不是要興建只能便利私家車的高架或高速道路,而應該是建立起像日本一樣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我們要致力的是減少空氣污染,減少釋放熱源,我們需要高度文明歐美國家鼓勵的腳踏車或電動自行車專用道。九○年代,泡沫經濟當時,我國勞動力不足,當時我們也是選擇了容易的路,引進外勞,導致現在許多人失業在家;同一時期,我們的企業也選擇了容易的路,垂涎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企業、工廠大量外移,雖然解決了一時的痛苦,卻喪失了產業升級、改善企業競爭力的機會。其實,我們都只不過是短暫的「過客」,大地卻會長存;堅持走困難卻有長遠價值的路,才是正途。看看京都、瑞士,只是小小的城市、小小的國家,卻能創造出如此大的觀光及經濟效益,就不難了解箇中道理。
而號稱要致力推廣台灣觀光的台灣政府或台北縣政府,真的做了正確的決策嗎? 執政當局以「相信台灣、堅持改革」贏得連任,我們該堅持的不就是要走一條困難但正確的路嗎?該堅持的不就是要給我們子子孫孫更好的環境嗎?工程發包在即,請執政者三思啊。而時時大聲吶喊著「愛台灣」的台灣同胞們啊,應捫心自問,我們真有足夠的愛與智慧,選擇走困難的道路,來愛這一塊土地嗎?還是要屈服於那些只考慮眼前經濟利益的少數人,讓台灣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低文明國家呢?要走容易或困難的道路,絕非只是新店溪鄰近居民的抉擇,而是全體國民應當一同思考,面對的問題。我們要讓美麗的新店溪成為大台北、台灣的公共財產。
期待將來有一天,當我們牽著兒孫的小手,散步在美麗的晨曦或夕陽西下的新店溪、淡水河畔時,能很自豪地告訴他們:「當年為了捍衛這些河岸,你的阿公、阿媽,都曾挺身而出。」


幸福饗宴

教養 文/石永貴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在紛紛擾擾中度過,正、副總統候選人在中選會宣布當選後,業於五二○正式就職。競選過程中,有一樁千萬人矚目的戲碼,那就是總統候選人辯論,經過電視的現場轉播放送到全國,原可望成為一場難得的公民教育;可惜不如預期的精彩,實問虛答,尤其令人遺憾,不過尚有一項收穫,那就是有一位醫界背景的提問委員,提出了一道很冷門但是很重要的課題:教養,大出兩位候選人意料之外。在這混濁不清的環境與價值標準混亂的時代中,真如空谷足音,這也許是大選辯論唯一的收穫。的確,從幼少到年老,從廟堂到市井,全台灣社會甚至全世界都面臨教養的問題。在金錢與權力掛帥之下,教養值幾分錢?人人想著如何能賺大錢、如何能享受富貴榮華,就算是做流氓、操賤業,也值得一搏。社會提供混沌的價值觀,導致整個社會更向下沈淪。從呱呱落地,到白髮蒼蒼,教養是一生學不完,用不盡的,是一切學問的根本,也是人生歷練場上的重要課題。我們應當思考,如何使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專業教育的養成所,成為良好的教養環境?中國傳統的家庭,就是一塊教養培育的沃地。從一日之晨,到一生之計都強調修身養性的功夫。早一輩人黎明即起,從灑掃應對中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擴而大之,學校、銀行、軍中、武館,都有掃地擦桌子的晨課,也可以視為教養的基本認識。人生的每一階段,都牽涉到教養的問題。老而彌堅的紳士,因為有教養而令人尊敬;風華已逝的婦人,因為有教養,依然令人心儀不已。如果我們的社會提供起碼的教養,就不會有這麼多的青少年不知節制、動輒刷爆信用卡;由日本傳來的不良風氣「援交」也不至於如此氾濫。在這五光十色的社會,電腦網路與手機逐漸占據了人們大部分的時間。這對於正在需要知識成長的青少年,尤其可惜。從小學到研究所,漫長的教育過程中,若能為學生們開出一生必讀的書單,形同給了他們一份無價之寶。如美國的中小學將《富蘭克林自傳》列為必讀之書,學生就可從中體認到自勵向學、積極奮發的精神,一生享用不盡。其後,更有不少有價值的書,在不同教育階段中被列入必讀書單中。如《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 H.W.Van Loon),就是一例;我國知名政治學者浦薛鳳曾因此書受用無窮,在政大政治研究所授課時,還將它列入研究生研讀的書單中,可見影響之大。事實上,不論古今中外,有許多品德的標準是恆久不變的,如同最純淨的鑽石:如正直、誠信、勤儉、樸實、勇氣、寬厚等等,只要具備一項,就能養成鐵血的性格,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一帆風順或危難重重,都能成就一番事業。從教養淬礪出的修養、哲理,已成為人類的智慧結晶,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魚,不如教人打魚」等中國古語。如果我們的政治人物,能從根本注意教養問題、教養教育,所得到的收穫,將不只是全體國民,更是全人類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