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品.....




2008-08-13

買不起~

轉貼:
跟大家分享我在網路上看到的一篇文章~


照片中這個咖啡杯跟我有段有趣的故事,我想以此跟大家談談我面對預算的心情,也分享上一週在中時「親子語言學」中的一篇文章。



新加坡烏節路上的義安城有家咖啡屋,從1996年短暫停留在遠東公寓時,因為方便,朋友約見面總是以這家咖啡屋為定點。雖然皇家哥本哈根的磁器很有名,但我不曾買過它們的產品。了解一個產品的名氣與想要擁有,對我是全然無關的感覺。

去咖啡屋時,我總是點卡布奇諾,用來裝那杯咖啡的杯子,每次都給我一種非常舒服好拿的感覺,所以,在第二次遷居新加坡的2004年,有一天從咖啡屋走出來的時候,我直接往B2的磁器專櫃走去,我想帶幾個杯子回家。

雖然很多人因為我的餐具很多,而以為我有收集餐具的習慣,但是我其實是從不為"純收集"而買餐具的,所有的購買都是為了"用",所以每次會買六到八個,希望家人聚集時夠用。

我沒有想到那杯子每個都超過我的預算,奇怪的是,那天我也沒有在購買前把價錢換算清楚。等店員把六個杯子都包好,告訴我總價之後,我才猛然發現那是台幣三萬四千元。

我對任何事的反應都很直接,第一個念頭是,我不該花這筆錢,第二個念頭是,趕快告訴服務的小姐,等著被罵。

我望著接過的帳單,帶著許多抱歉跟那位小姐說:「我算錯價錢了,這對我來說太貴了,其實我買不起!」因為已經讓她花費精神包起來了,所以,我提前把小人之心都準備好,等著她好好酸我幾句。沒想到那位樸素的中年的婦人一聲朗笑後,只簡單地給了我一個回應:「沒有關係的,我們也買不起。」那「起」字的尾音托得長長,好像給我一個安慰的擁抱,讓我走出店家的時候沒有尷尬的感覺。

「買不起」是非常奇妙三個字,很難讓人坦然,或許這樣說更真切,當別人買得起而自己不能的時候,那感覺無意中是會壓迫人的。但是,如果我們不學習坦然地面對這種情緒,它就會轉成各種各樣的怪面貌來掌控我們的生活。打腫臉充胖子是一種,過度自覺、動不動就否定自己是另一種。它最大的傷害是讓我們不能誠實、自在地跟自己相處。

所以,如果我們要跟孩子解釋這個用度的限制時,應該用的語言與態度,都要能好好表達真實的心境;更重要的或許是,在這之前,我們得先在心中釐清我們對滿足的定義,讓「買不起」不成為一種全然負面的壓力。

親子語言學43──

從超市的冰櫃中拿起鮮奶,身邊有位小學生也拿起奶酪在觀察,一會兒,他的母親從旁邊走來,對他喝道:「放下!別想了,我們買不起!」然後轉身走去結帳。

那男孩輕輕放下奶酪時,頭低低地往我的方向一偏,或許他曾偷眼看了看我,而我也了解他對那幾句話所感到的莫名尷尬。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買不起的東西,教導孩子克制不必要的物慾是非常正確的教育,但不必在提醒量入為出時,加入讓他們感到自卑的話語。

我們應該了解,任何年齡的人都一樣,當擁有的期待失落時,有時候會混雜著別人眼光的壓力。特別在這個商業全力刺激物慾的年代,父母不能不慎重地從言語中傳達出坦然的價值觀。

如果我是那位媽媽,也會讓孩子了解預算不夠的問題,但希望自己不要用「別想」來連結「買不起」,只單純平和地讓孩子知道,一天家用中可以用來購買食物的金錢量度,如果買了這個,就不能買那個,這是金錢分配的思考。

教導節制時,父母如果不以怒氣一再強調遺憾,孩子自然比較不容易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社會中,因為過度強調經濟力所造成的優勢,孩子難免對金錢的價值產生偏頗的迷思。就像父母在評價朋友時,如果不論及任何行事為人的優點,只強調對方財力的優越,孩子就很難不把「富有」當做值不值得尊敬的指標。當這些標準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的時候,他怎能不感到自卑?

生活在物質標準不斷被提高的時代,孩子要面對誘惑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他們有平心靜氣的父母,相信領會到滿足的機會就一定會大一些。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