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品.....




2007-01-04

不要去在乎的事

卡內基所提出,三十歲以前不要去在乎的17件事

1.放棄

把握的反面就是放棄,選擇了一個機會,就等於放棄了其他所有的可能。當新的機會擺在面前的時候,敢於放棄已經獲得的一切,這不是功虧一簣,這不是半途而廢,這是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或者什麼都不為,只因為喜歡這樣做,因為,年輕就是最大的機會。人,只有在三十歲之前才會有這個膽量,有這個資本,有這個資格。

2.失戀

不是不在乎,是在乎不起。三十歲前最怕失去的不是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夢想。愛情如果只是一個過程,那麼正是這個年齡應當經歷的,如果要承擔結果,三十歲以後,可能會更有能力,更有資格。其實,三十歲之前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稍縱即逝,過久地沉溺在已經乾涸的愛河的河床中,與這個年齡的生命節奏不合。

3.離婚

不是不在乎,是一切還來得及。一位三十八歲的女友與老公結婚十五年,冷戰十三年,終於分手。她說:「如果說後來不願意離婚是為了孩子,那他第一次提出離婚我沒有同意,現在想來真不知道為什麼。如果那個時候早分手,我的生活絕不會是今天 這個樣子。現在再重新開始,總覺得一切都晚了。」

4.漂泊

漂泊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資格。趁著沒有家室拖累,趁著身體健康,此時不飄? 何時飄?當然,漂泊的不一定是身體,也許只是幻想和夢境。新世紀的時尚領袖是飄一代,渴望漂泊的人惟一不飄的是那顆心。

5.失業

三十歲以前就嘗到失業的滋味當然是一件不幸的事,但不一定是壞事。三十歲之前 就過早地固定在一個職業上終此一生也許才是最大的不幸。失業也許讓你想起埋藏很久而塵封的夢想,也許會喚醒連你自己都從未知道的潛能。也許你本來就沒什麼夢想,這時候也會逼著你去做夢。

6. 時尚

不要追趕時尚。按說青年人應該是最時尚的,但是獨立思考和個性生活更重要。在這個物質社會,其實對時尚的追求早已經成為對金錢的追求。今天,時尚是物欲和世俗的同義語。

7.格調

這是小資的東西,「小資」這個詞在今天又二度流行,追求格調就是他們的專利。
小資們說,有格調要滿足四大要件:智慧、素養、自信和金錢。格調就是把「高尚」理解成穿著、氣質、愛好的品味和室內裝潢。也就是大老粗只會表現談吐的庸俗,「小資」們已經有能力庸俗他們的心靈了。主流觀念倒不是非要另類,另類已經成為年輕人觀念的主流了,在今天,老土倒顯得另類。關鍵是當今社會是一個創造觀念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固守陳舊觀念的時代。

8評價

我們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千萬不要只遵從規矩做事,規矩還在創造之中,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做每一件事,雖然這樣會麻煩一點。

9.幼稚

不要怕人說我們幼稚,這正說明你還年輕,還充滿活力。「成熟」是個嚇人的詞兒,也是個害人的詞兒。成熟和幼稚是對一個人最大而無當、最不負責任、最沒用的概括。那些庸人,絕不會有人說他們。不信,到哪天你被生活壓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的時候,人們一定會說你成熟了,你就會知道「成熟」是個什麼東西。

10.不適應

在一首搖滾樂有這麼一句:「這個城市改變了我,這個城市不需要我。」不要盲目地適應你生存的環境,因為很可能這環境自身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了。

11.失敗

我的老師曾經跟我說,一個人起碼要在感情上失戀一次,在事業上失敗一次,在選擇上失誤一次,才能長大。不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樣的老話,失敗來得越早越好,要是三十歲,四十歲之後再經歷失敗,有些事,很可能就來不及了。

12. 錯誤

這是年輕人的專利。

13. 淺薄
如果每看一次《泰坦尼克號》就流一次眼淚,每看一次《大話西遊》就笑得直不起 腰,就會有人笑你淺薄。其實那只能說明你的神經依舊非常敏銳,對哪怕非常微弱的刺激都會迅速做出適應的反應;等你的感覺遲鈍了,人們就會說你深沉了。

14.明星

不是不必在乎,是不能在乎。明星在商品社會是一種消費品,花了錢,聽了歌,看了電影,明星們的表現再好,不過是物超所值而己,也不值得崇拜呀?就像你在地攤上花五十塊錢買的裙子,別人都猜是八百塊錢買的,物超所值了吧?你就崇拜上這身裙子了?

15.代價

不是不計代價,而是要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絕不是一句廢話。否則,要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曾經付出了多少代價,卻不明白為什麼付出,更不明白自己得到了多少,得到什麼。

16.孤獨

這是為自由付出的代價。

17.失意

包括感情上的,事業上的,也許僅僅是今天花了冤枉錢沒買到可心的東西,朋友家高朋滿座自己卻插不上一句話。過分在乎失意的感受不是拿命運的捉弄來捉弄自己,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最珍貴的禮物

一個人能夠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

「你覺得一個人能夠給別人最珍貴的禮物是什麼?」

這是我在紐西蘭採訪時

同行一位美麗女子問我的問題

我覺得這問題很有意思

於是

也拿它問了許多人

答案林林種種

很有趣

包括

真心、讚美、誠意、體貼、智慧、尊重、包容、感情、愛、關懷、等等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答案是

問我問題的那位美麗女子說的兩個字

時間

好友失戀了

為了療傷止痛

我們一群手帕交陪她逛街買東西

企圖轉移她的注意力

一個星期後

其中某位知己對她說

「妳應該把帳單全部寄給他,要他還錢。」

「為什麼?」她問。

「分手費啊!」

她嘆了口氣說:

「他還不起的,因為我把最好的時間給了他。」

有個過了適婚年齡的朋友

天天埋頭工作

他的家人心急的不得了

四處安排他相親

不停幫他介紹女朋友

但似乎沒什麼眉目

我問他:

「你到底喜歡什麼樣的?說個條件,別人好幫你留意。」

他想了想說:

「我想找個我願意把時間花在她身上的人。」

一位被愛擊傷的女孩

多年來始終不曾打開心門

讓愛再生

旁人一直以為她等的是曾經滄海的他

可是

當他回過頭想與她再續前緣時

她卻不給他機會

拒絕了他

她說:

「我不是忘不了他,

我捨不得的是從前相戀的那段時間,

但我們回不到過去了。」

「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這是張愛玲的名句

恨早或恨晚的愛情

都是一種遺憾

都只能錯過

只有在對的時間

愛情的樣子才能美麗

找個願意把時間花在他身上的人

珍惜一個願意花時間在妳身上的人

把握每一個願意為妳下心力的人

最珍貴的禮物

是願意給愛的人自己的時間~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吃飯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看書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工作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散步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回家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聊天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商量事情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發呆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喝咖啡
習慣了兩個人一起..........

開始一個人

很多快樂都不再了...

或許你們不相信,但是我回答的也是"時間"…

再多的感情、再多的尊重、再多的愛,都比不上有時間陪一個你想要陪的人…

欠債與報恩

欠債與報恩

越洋電話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
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說的,一點沒錯。」

我說:「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所以這輩子還你。」

女兒笑答:「爸,說欠債很難聽耶,說報恩比較好啦!」

「什麼?我報你的恩,有沒有搞錯?」我不以為然。

「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報你的今世恩。」

「這什麼話?」我還是不以為然。

「爸,報恩比較好聽啦,欠債多難聽。」

「嗯,好吧。 ……報恩就報恩。」我不再和她計較。

事後,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嗯,有意思。」

結婚以前,父親就對我說:「夫妻是相欠債,婚後要互相容忍。」

結婚以後,我謹記父親的教誨,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但是,人吃五穀雜糧,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彼此情緒失控,也所在多有。

「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

「我才上輩子欠你呢!要不然,為什麼都是我在做?為『你家』做到死?」忿怒的回應可想而知。

事後想想,太太的話並沒錯。嫁到我家來,她的確是為我家完全付出。不過,說「相欠債」這種話,還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債還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輩子都還不完債,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

我們這一代,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父母子女相欠債」或「夫妻是相欠債」等觀念,根深柢固。

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 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

「相欠債」的觀念實在很負面,不夠積極。

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會不會比較好呢?

女兒的一席話,讓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讀佛書, 經書上說:「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父母是子女的菩薩,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

對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彼此報恩,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如果不說「夫妻是相欠債」或「父子是相欠債」,而是說「夫妻是相報恩」和「父子是相報恩」,不是比較正面,比較積極嗎?

既然彼此是來報恩的,當然心中會常懷感激,態度自然就會謙恭有禮,自然就會口吐蓮花,不出惡言。

說一輩子相欠債,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多痛苦哇!

觀念轉變,原來只在一念之間。

好的觀念是加法,是正數;不好的觀念是減法,是負數。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

我們不僅要把父母當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當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當作恩人,我們是來報恩的,報的人感恩,受的人歡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開朗。

謝謝你,女兒。
感想:換種想法真的會讓世界改觀,請我們共同努力!